《孟子》和《论语》一样,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经典。《论语》的核心思想,是教人们怎样做人,而《孟子》的主要观点,则是教官员怎样做官。
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,逝于公元前479年。孟子生于孔子逝世107年之后,即公元前372年,逝于公元前289年。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,也不是孔子儿子的学生,但有可能是孔子孙子或重孙的学生。
我去过孔子的家乡曲阜,也去过孟子的家乡邹城。两者之间,只有23公里的路程。当时就觉得奇怪,儒家两大代表人物,怎会都出在这片热土?
孟子一生的经历,也和孔子非常相似。青少年时期,发奋学习;中年以后,开始讲学;再以后,怀着满腔的政治抱负,带着学生周游列国,最盛的时候,“后车数十乘,从者数百人”。
孟子曾经去过齐国、宋国、滕国、魏国、鲁国等很多国家。每到一地,都受到当权人物的热情款待。不仅免费安排食宿,而且还送他金银。但孟子有个毛病,无论到了哪一国,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,甚至把人家责备得“面红耳赤”“顾左右而言他”。所以最后,都敬而远之,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。
转了几圈之后,孟子只得回到故乡,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。他说,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。他的最大成就,就是和弟子们一起,共同编写出《孟子》一书。
《孟子》共有七篇十四卷传世,分别是:《梁惠王》上、下卷;《公孙丑》上、下卷;《滕文公》上、下卷;《离娄》上、下卷;《万章》上、下卷;《告子》上、下卷;《尽心》上、下卷。
南宋时期,大学者朱熹将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在一起,称作“四书”。《孟子》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一本,超过3.5万字。自宋以后,历代都把“四书”当作家传户诵的必读之书,也是科举必考的内容。
《孟子》一书的主要思想观点是“性善论”和“民本观”。所谓“性善论”,就是人之初,性本善。仁、义、礼、智等伦理道德,都来源于人的本性本心。可以通过学习,成为“谦谦君子”和“大丈夫”。所谓“民本观”,就是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。国家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,施行仁政,保障人民权利。
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,而且多是直指社会精英,“言近而指远”,“直陈而无惧”,所以他的很多话,流传至今仍是至理名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