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牙是大夫,精通琴艺。钟子期本是楚国掌管乐器的贵族,《列子·汤问》中记载: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而在明朝冯梦龙的小说里,伯牙改名俞伯牙,
钟子期则变成了樵夫。渔樵为何会成为中国文化一组经典符号?
楚辞《渔父》记载:屈原被放逐,一人在江边,遇见渔夫,老渔夫问屈原:“为何如此落魄?”屈原说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因此被放逐。老渔夫却说:“何必呢?众人脏,你也脏;众人醉,你也醉。双脚在泥地,精神在九天,圣人不被外部环境约束,才能适应时代。”屈原一脸鄙视说:“若如此,吾宁死,即便让江里的鱼把我吃了,也要清清白白。”渔夫笑答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,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通俗点说就是:水干净,那就洗系帽子的绳子,若水不干净,那就用来洗脚。人要适应环境。
溯源而上,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有云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”刍荛就是樵夫的意思。这种说法一来可以体现统治者施仁政,倾听劳苦大众的心声;二来樵夫常常走家串户,四处卖柴,非常了解基层情况,信息比较准确。
简而言之,渔樵的象征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种:首先,与山水紧密相连,渔夫打鱼,樵夫砍柴。正好应和了孔子的那句: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”其次,渔夫、樵夫的生活与归隐思想紧密相连。从陶渊明开始,这种思想在知识分子心中牢固扎根,借着渔樵生活的悠然自得,反衬现实生活中的不自得,渔樵生活似乎可以是向往的仙境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,发现桃花源地点的正是渔夫。正如《三国演义》开头那首《临江仙》所唱: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