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版:域外传真

讽刺与幽默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

返回目录  放大缩小全文复制    上一篇

外国人名译得怪(环域漫话)

●王乾荣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22年12月02日   第 04 版)

  特朗普在自创社交平台Truth Social发文称:“我回来了!”

  他也不管众议院负责调查当年国会山骚乱的委员会成员怎么说了,该委员会已发现足够证据,让司法部对特朗普提起刑事诉讼,诉他“试图推翻2020年大选的结果”。美国历史上可从未有过卸任总统被刑事起诉的先例。

  咱们不管这个,就此说说这位Donald Trump其名吧。

  在中国,因为汉字不像西文那样由拉丁字母拼写而成,所以这位前总统阁下的尊名,也被译得怪怪的——摩登媒体称他“多纳尔德·川普”,官媒却叫他“唐纳德·特朗普”,令一些受众颇为迷糊——这尊“大神”,咋连名字都这么搞怪、花样迭出呢?

  其实大约他娘生下他就叫Donald Trump了,是咱国人把这位先生的姓名弄成了两岔子。

  国人音译外国人名,颇有趣味。赵丽蓉在一出小品里,把人“玛丽姬丝”小姐说成“麻辣鸡丝”,为的是逗笑,然而正式的翻译,也笑料多多。

  德国哲人Nietzsche,被定译为“尼采”,早先却有人译他为“尼切”“尼策”甚至“泥鳅”——据说这三个译名,更接近于德文原声。苏俄作家Горький和Гоголь,两位名字头两个斯拉夫字母相同,拼出的音也应一样,咱们的译者却让第一个人“高尔基”姓“高”,令第二个人“果戈里”姓“果”。

  我上学那会儿,全国几乎没一个人不知道苏联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。其实他叫Гагарин,本人学过俄语,觉得这名字译成汉语应该是“嘎嘎林”。为什么翻译家不译成“嘎嘎林”或“噶噶林”什么的呢?我想第一,发ga音的汉字,如嘎、噶、尕、尬、旮、尜、玍等等,意思都不是很雅,写出来也不怎么好看;第二,译者可能是一个南方人,平常就把“加”念成ga,所以“嘎嘎林”就成“加加林”了。

  鲁迅绍兴人,操吴越方音,学过西文,在翻译西方人名时,他就根据自己的口音,把“雨果”译为“嚣俄”,把“屠格涅夫”译成“都介涅夫”,跟咱们现在熟悉的译名差之甚远。近年的大笑话是,一位历史学家在译一本英文书时,将“Chiang Kai-shek(蒋介石)”译为常凯申。蒋介石又不是外国人,这老兄的历史是怎么学的?

  言归正传。外国人的译名这么乱,国人很可能把同一个人当成不相干的两个人甚至三个人——“川普”和“特朗普”,不就是俩人吗!怎么办呢?

  规矩早有了。上世纪50年代,周总理指示,新华社成立了一个“译名室”,要把翻译外国人名的事规范、统一起来:第一,外国人Anna在中国就叫“安娜”,Harry在中国就叫“哈里”,别乱喊——是为“名从主人”;第二,历史上翻译过的外国人名,哪怕译得不太准,比如John就是“约翰”,别叫“焦恩”了,只要大家觉得顺眼悦耳,就这样吧——是为“约定俗成”。有了这两条,像“唐纳德·特朗普”这样常见的译名,就可以定下来。如果咱们媒体有的用“特朗普”,有的用“川普”,岂非令人是非莫辩?有的文章,标题用“川普”,文内却是“特朗普”,就更叫人糊涂。哎呀,特朗普会不会跟咱们打姓名权官司?

  当然依我之见,此君叫“道纳尔德·特鲁姆普”,即Do-na-l-d T-ru-m-p,与那个斯诺克天才少年同姓,才对。一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