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1版:要闻

讽刺与幽默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返回目录  放大缩小全文复制    上一篇

有话好好说,有事好好办

文/赵志疆图/臧强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22年10月21日   第 01 版)

  “不清楚”“急什么,没看我正忙着吗”“怎么不说清楚”“我不是说过了吗”“有牌子,自己看清楚了再来”“你看不懂汉字吗”……这些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话,有没有哪一句让你觉得有点耳熟?

  

  曾几何时,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饱受诟病。随着政务服务大厅纷纷实现“一站式办公、一条龙服务”,市民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,办理很多事项都可以“最多跑一次”。门不再难进,但某些办事人员的脸依然难看。甚至,因为工作内容的增加,少数办事人员的脸色更加难看。

  

  毋庸讳言,在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中,公众容忍度最高的就是“脸难看”——无论办事人员的脸色怎么样,只要能顺利办理业务就行。因此,很多人尽管对此多有不满,但也只能忍气吞声、息事宁人。

  

  不过,从政务服务综合窗口的设置初衷来看,办事人员的脸色怎么样,可谓兹事体大。以“窗口”为名,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不仅关乎公众的办事体验,同时也体现着服务的质量及相关单位的形象与态度。

  

  近日,北京市地方标准《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》公开征求意见。其中对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的服务礼仪、服务流程、监督考核等提出了规范要求,与此同时,还专门列出了服务过程中的禁忌语。以此为标志,北京市向政务服务综合窗口的冷言冷语亮出了“红牌”。

  

  现代社会,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服务,如果政务服务窗口过于强调管理职能,处处以管理者自居,难免会基于“利己”的考虑实施管理,“脸难看”因此在所难免。向冷言冷语说“不”,不仅仅是矫正一种表情,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姿态、亮明一种身份——只有以“服务者”的姿态去面对办事群众,才能将温暖的笑容挂在脸上,将公众的需求放在心上。

  

  解决了“门难进”“脸难看”之后,“事难办”自然成为解决重点,而这也往往是公众最关注的内容。为此,厦门市成立了“进不了窗口”事项服务中心,专门受理那些“进不了窗口”的事项;开封市则设立了“办不成事”监督窗口,专接“烫手山芋”、专解“急难愁盼”、专治“疑难杂症”。让“进不了窗口”的事有人问、有人接,让各种“办不成”的事有人帮、有人管,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简化优化。

  

  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。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,不仅公众生活得到了更多便利,公共服务也拥有了更多可能。如果说持续简政放权旨在做“减法”,坚持公共服务以人为本,毫无疑问致力于做“加法”——以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为载体,公共服务将更加便捷而高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