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5版:国学·经典

讽刺与幽默 2021年02月12日 星期五

返回目录  放大缩小全文复制   下一篇

红火中国年

文/汪金友图/张文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21年02月12日   第 05 版)

 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宋代王安石的这首《元日》诗,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年的欢

  乐景象。相传在太古年代,有一个名字叫作“年”的怪兽。它头上有角,长的比骆驼还大,跑起来比风还快,叫起来如狮吼。因为它经常伤害人畜,天神就把它锁在了深山里,一年只准许它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出山一次。可它只要一出来,就跑到村庄里挨家挨户地吃人。后来,人们发现“年”怕火光、怕红色、怕响动,于是便在年三十晚上点火炬、放鞭炮、敲锣打鼓。“年”一看到火光、听到响声,就赶紧跑开了。接着,人们又相互

  拜贺这个胜利:“‘年’跑了,过‘年’了,我们又可以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了!”还有一种传说,“年”即谷物成熟的意思。《谷梁传》中说:“五谷成熟为大有年。”在甲骨文中,“年”字就像一棵果树,枝繁叶茂,上面结满了果实,表现的是果树丰收的形象。金文中的“年”,则像一枝很大的谷穗,而且已经饱满成熟。在辛亥革命以前,“年”和“春节”有着不同的含义。“年”表示岁末,而“春节”则是指立春。人们过“春节”,不是过正月初一,而是过立春那一天。这个叫法,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。直到1913年,有个叫朱启铃的先生提出建议,当时的国民政府才下了一份文件,明确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“春节”,而公历的1月1日,则称“元旦”和“新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