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链接
日 报周 报杂 志 人民网
讽刺与幽默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

我在美国的联络图

文图/刘 齐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19年12月06日   第 07 版)

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我刚到美国时,手里有一个黑皮面的小本子,是我的电话通讯录。按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的说法,也可以叫它:“联络图”。

  

  在家靠自己,出门靠关系,中国赴美人士都很重视这一法则。街面上随便碰一同胞,聊几句彼此都知道的人物或城市学校街道小吃酱醋牌子,立刻觉得挺温暖,接着互留电话地址,然后眼里闪出欣慰庆幸光芒,白白时就说有空一定聚一聚。过后虽然不一定聚一聚,却不忘将新相识的信息归整到本子里。

  

  也有些同胞特警惕,你跟他打招呼他不言语,那眼睛扫描器似的,让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长多了或者长少了。

  

  还有些同胞特热爱英语,浑身大陆味儿却舍不得露乡音,顶多甩一句台港风格的国语“哇是这样子我有听到呀”。

  

  另一些同胞特不愿别人瓜分自豪感,嘴唇扁扁的,目光斜斜的,好像在说,老子能踩着米国地盘儿容易吗?光告别宴就吃了一百桌都说我是上县志的人!

  你窝里窝囊瘪茄子似的也敢跟这儿代表中国人?老美签证处一定张冠李戴了。

  

  我特理解这些同胞,当年咱从沈阳去北京出差,一挤上电车就盼快关门,车一开就留神四周人手运行方向,售票员一问话就卷着舌尖儿跟她学京腔。

  

  所以我特尊重这些同胞,尽量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力是一流的。

  

  同时,跟那些愿意跟我聊天的同胞打成一片,集邮似地集攒通讯录,编筐似地编织关系网,时间不长,小黑本子倒也密头麻脸地记了不少人名,并附注相识于某某菜场邮局马路牙子,职业籍贯年龄长相等等。

  

  这些人名中,有一些渐渐淡忘了,也有一些逐渐熟起来,熟到无须翻本儿也能背出电话号的程度。

  

  其中,小赵姑娘经常告诉我超市哪种蔬菜降价了;老霍兄弟则总通报说,学校图书馆又进了什么新书;大张帮忙修过汽车点火装置,衬衫蹭黑了却为我省了一百多美元;老陈隔三岔五给我剪头,剪完噗噗吹我脖梗子上的碎发,用力如此之猛,以致我写这篇文章时,仿佛还能感觉到脑后那股强劲的气流。

  

  今天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手机越来越多,座机日渐减少,小黑本儿所记载的座机号码已不用多年,但我仍然珍藏着这个本子,不时还打开看一看,它保留着来美初期,同胞们相濡以沫的温馨。

“苛求”与“怪招”
我在美国的联络图
屏蔽“强迫性购物障碍”病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