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布的教育部《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》显示,一些专业将新增,一些专业将撤销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占据了新增专业的榜首,高达196所高校增设了它。智能、网络、媒体等专业占据了新增专业的大半个江山。与此同时,一些专业被撤销:17所高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,13所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,12所高校撤销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……
市场当然是决定高校设科与销科的主导元素。大数据时代,算法是市场风向标的“大腕”,像巴黎时装季推出当下时装的“爆款”一样,算法推出当下公众眼中的热门专业“爆款”。于是,众多高校纷纷把视线和教学力量转向这些学科。这个现象不惊奇,就像资本总是趋利而行之。市场和资本恰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而市场的特点是无常的,或者说,市场最寻常的特点恰恰就是无常。我们永远不知道市场的“黑天鹅”什么时候呈现,呈现一只什么样的“黑天鹅”。就像我们在几年前根本不知啥叫AI和大数据一样。高校撤销的这些学科,比如服装与服饰专业、信息与计算科学,恰恰是当年的热门学科,不少高校当年也是高调地设科,不少学生跟风选择这些“热门”专业。
我朋友的女儿今年要高考了,他在女儿选择学科这个问题上有了不少思考。他本身就是做高管的,他知道做企业要考虑差异化竞争,如果同质化,会造成人才过剩的后果。他还和我说起当今中国正面临的一个现象——“工程师红利”。中国的“人工红利”已逐渐消退,“工程师红利”正在来临。“工程师红利”正推动整个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,但他们个人在制造业拿到的薪水其实并不高,还经常加班加点为客户提供服务,是大体量的一批“物美价廉”的人才。这使得我的朋友经常和女儿探讨:当下正热门的专业是不是在若干年后还有强劲的市场价值?当下爆款推荐的技能会不会在若干年后变得“物美价廉”,成为职场上的“红利”?
王小波在《我为什么写作》中也说到这种现象:“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,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,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。”王小波把众人趋同选择的行为视为“熵增”,“熵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,意味着混乱的增加。王小波认为若想文明而减少混乱地活着,应是一个“反熵”的过程,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。
我倒是觉得,大学设科盯紧市场不如用实绩驾驭市场,以结实的教学能力打造大学本身的某些学科声望。这有些符合王小波的“反熵”理念。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市场,紧俏的学科并不是绝对的,所谓偏僻的学科也是相对的。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才市场需要。当然,前提是大学本身提供给职场的,是合格的人才,是可以和任何其他名校学子相媲美的杰出人才。如果你所在大学的理念和教学实绩都平庸,在各个大学中毫无引领能力和被张望的能力,你就是再转型跟进当下的爆款专业,也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