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链接
日 报周 报杂 志 人民网
讽刺与幽默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

我不想吃掉一位科幻作家

韩晓艳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19年03月08日   第 07 版)

  由于《流浪地球》,“大刘”——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继《三体》获得星云奖之后,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熟悉。 

  12年前,当《三体》刚刚在《科幻世界》连载不久,刘慈欣还只是科幻爱好者圈子里的名人时,在成都的一间名为“白夜”的酒吧里,他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有过一次精彩的公开对话,其中,一个关于“吃人”的讨论,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。刘提出的“思想实验”是: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你我她(她指女主持人),我们三个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。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,你吃吗?刘的回答是“吃”,因为只有吃了人,这个承载着莎士比亚、爱因斯坦、歌德……的人类文明才能存续。而江的回答是“不吃”,因为吃人的丢失了人性的人类,已经自绝于莎士比亚、爱因斯坦和歌德,毫无存在的价值。 

  刘慈欣的回答很冷酷,从他的一系列著作都能看出,生存永远是高于人性的,因为人性可以“发展”出来,而生存不下去,就什么也没了。 

  所以,当我看到《流浪地球》电影版的时候,我很吃惊他居然同意将自己的大名列于其上,因为除了“驱动地球逃离太阳系”这一背景之外,这部电影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“反刘慈欣”的,人类之所以最后获得拯救,并非因为他们选择了冷酷的生存,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温暖的人性。如果刘培强中校为了生存而不破坏“火种”计划,如果刘启为了生存而返回北京地下城,那么,地球将会被木星撕碎,而“领航者”号飞船会载着少数人类和“人类文明库”飞向宇宙深处——也许未来某一天,飞船上的人们也会为了生存而再一次选择舍弃其他人,最后只剩下刘培强和马卡洛夫,拼个你死我活,决定谁该吃掉谁,然后嚼着人肉、牙龈淌血的那位,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后继承者,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结局,我想观众们会不会像江教授一样觉得:这样的文明还有什么必要去继承?这样的文明即便继承下来了,会不会每隔若干纪元,就再来一次人吃人,吃到最后一个的历史重演,直到永远? 

  刘慈欣在“白夜”酒吧辩论里曾说“你选择

  的是人性,而我选择的是生存,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”。那时候,他的读者其实并不多。而今天,当《流浪地球》电影版成为春节档最大黑马,观众好评如潮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说“观众认同的,其实是另一种选择”?我相信,大多数观众认同的,不是片头“抽签牺牲一半人类,幸运者进入地下城”的那种科学冷酷精神(窃以为这部分才是最符合刘慈欣小说精髓的),为了避免观众反感,电影对此一笔带过,甚至还做了弥补:被老韩从水中拯救的韩朵朵,未经抽签就进入了地下城,这显然“很不科学”。 

  观众认同的,是全人类以合作之力,带着我们的母星逃离灾难的那种恢宏气概,还有从刘培强、刘启、马卡洛夫,王磊、韩子昂,甚至是向火海纵身一跃的笑料提姆,那些牺牲自己而捍卫人性的人们。使得人类文明延续的,是这种团结一致、永远不放弃伙伴的人性光辉,而不仅仅是莫斯,这台能够精密计算出一切可能性、随时做出各种舍弃方案的冷酷AI。刘培强在电影里有句台词:“没有人的文明,毫无意义。”他所指的“人”,显然不是冬眠舱里的幸存者们,或者太空站里的数十万受精卵,在他看来,如果不做最后的努力,仅仅靠牺牲他人而生存下来的文明,已然不配称之为“人类文明”。 

  “让人类保持理智,确实是种奢求。”AI莫斯最后的哀叹,其实更像是刘慈欣发了个郁闷的牢骚。在《流浪地球》小说版里,被处决的联合政府最高执政官也曾如此说:“我们理解所有的人,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、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,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。”在小说里,冷酷和理智拯救了地球,而在电影里,却是一大群不那么冷酷,不那么理智的人们,甚至一位非常中二的初中女生,拯救了地球。正如但丁在《神曲》终章里所云:“是爱也,动太阳而移群星”。 

  最后回到标题,我承认我是个标题党——讲真的,假使真有一天,我必须吃掉一位科幻作家才能延续人类文明,我还是吃不下去。其实,有些人在热衷于冷酷选择的时候,往往忘记了,自己才是被吃掉的那个。

我不想吃掉一位科幻作家
别让网红的“魅力”成为“魔力”
“摸鳌头”与“打秦桧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