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链接
日 报周 报杂 志 人民网
讽刺与幽默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

博物馆的脑洞怎么开?

■文/潘德东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18年01月26日   第 02 版)

  寡人也来萌萌哒
  臧强

  博物馆是个什么样的人?

  

  也许你会说,博物馆同志长得像黄药师,天文地理、琴棋书画、兵法韬略无所不通,文学、武学、科学、哲学无所不精。

  

  也许你会说,博物馆同志长得像小龙女,清水出芙蓉,绝世而独立,美得令人窒息,极具颜值价值附加值。

  

  然而,事物都有另一面。黄药师虽然仙风道骨,但成天板着面孔,一脸严肃,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。小龙女更是“不与群芳同列”,不食人间烟火,高冷得缺乏群众基础。

  

  博物馆长成黄药师、小龙女这般模样,想必是接不了地气、聚不了人气、壮不了底气的。大概也正因如此,博物馆同志一直不受人待见,长期被打入冷宫,晾在一边。

  

  于是,当人们偶尔与博物馆亲密接触的时候,往往也会被他昏暗的灯光、冰冷的藏品、枯燥的介绍弄得疲惫不堪,在产生“审美疲劳”的同时,再产生专业的“博物馆疲劳”。

  

  穷则思变,冷则思暖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微信、微博、APP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,博物馆同志迎来了转型的春天,获得了新的打开方式。比如,故宫博物院就玩起了手机,开通了微信。只要关注“故宫淘宝”公众号,就可以参与“把手给我,朕带你飞”等互动。有趣的是,“带你飞”的“朕”不仅穿着时尚的龙袍,而且身披超人的披风。“朕”放下身段走亲民路线,既卖萌,又卖宝,成为网友竞相关注、点赞、分享的香饽饽。

  国外的博物馆脑洞开得更有意思。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位老哥为例,他喜欢玩创意、当演员,与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《博物馆奇妙夜》,以1200万美元的成本,赚回5.7亿美元的票房。

  意想不到的是,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因此成为了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品。他还借助电影情节,推出“过夜项目”,观众可以伴着恐龙骨架入眠,近距离触摸历史、体验穿越。

  而看过《达芬奇密码》等热门电影的观众,更喜欢慕名前往巴黎卢浮宫,领略这位博物馆寿星的风采,一探当年达芬奇作品的奥秘。

  如果说文创与博物馆联姻,孕育了一个朝阳产业,那么,科技与博物馆结合,势必带来一场产业革命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利器笑傲江湖,正在改写博物馆的参观体验秘籍。

  

  比如,巴西圣保罗博萨博物馆找了一个机器人当“保姆”,通过机器人与观众的交流,刷新了体验方式,仿佛让展品“开口说话”,“活了过来”。

  

  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向博物馆同志抛媚眼、抛绣球,新婚不久便生下了“虚拟博物馆”“数字博物馆”等新新馆类。观众只需动动手指,就可身临其境,享受360度全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的交互式、融合式仿真体验的快感。

  

  博物馆是历史的,也是现实的,更是未来的。因此,不能只有“过去式”,还得有“进行时”,有“未来感”,肚子里可以装满历史、装满文物,脑子却不可陈旧,灵魂更不能过时。

  

  博物馆一旦脑洞大开,参观者自然眼界大开。什么时候摇身一变,成了萌萌哒的老顽童,估计离人见人爱、人见人赞就不远了。

用知识赚钱
小区资源争夺战
当心,别为无知埋单
新体育形式
还孩子自尊心
不美丽的误会
博物馆的脑洞怎么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