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链接
日 报周 报杂 志 人民网
讽刺与幽默 2015年03月06日 星期五

国民文明与管理缺位

文/阮 直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15年03月06日   第 01 版)

  “借光”
  图/侯晓强

  我们国民素质整体差,地球人都知道,开始我也觉得脸红,久了,不红不白。反正不文明的人不是我,后来发现其实是我文明了之后才知道了自己之前的不文明,这个过程太长了。

 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,我边看边妄加评论,可从没遭到过指责。有一次舅舅带我到电影院看电影,看到惊险之处我又大惊小怪,舅舅就用脚踢我,我却傻乎乎问他,干什么?他悄悄地说,不许出声,这时我才注意到,这里的观众静悄悄,与我们大杂院的观众不一样。

  我在县城里长大,过马路不看红绿灯,看有无车辆,没车就走。开汽车之后我就不闯红灯了,倒不是素质提高了,而是有摄像头,怕罚款、扣分。可县城的行人还是老规矩,过马路只看有无车辆,不看红绿灯,因为行人闯红灯不罚款。

  人的文明素质是管理与教育的结果,管理的手段不能离开法律的强制与经济的处罚。特别是想在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不良习惯,仅仅靠人的自觉,那只能等三代之后了。

  国民的不文明,不是个体的不文明,而是这个民族素质的反映。少数人是能代表一个民族的,就像获诺贝尔奖的犹太人与整个犹太民族的人口比例,比我们不文明的人与13亿人口比例都是少数,可谁能说犹太民族不聪明,谁能说那些不文明的人不代表我们。

  乘客在车厢的地板上为孩子把尿,去几步之遥的厕所在她的眼里就是麻烦。有人指责她,她倒觉得别人大惊小怪,因为她母亲就是这样把她带大的。可你让她去新加坡旅游,她就不干这事了,她心里知道,哪可以随便,哪不可以随便,你说这怨谁。

  当然,不是说国人到了外国举止就都文明了,可毕竟收敛了许多,这与素质高低无关,而是怕触犯了人家的法规惹来麻烦。有些人在国外的“惹事”不是成心到境外不要脸,真的是下意识的一种状态,因为身体形成的习惯动作强于人的有意表演。就如我在宴会的餐桌上,开始也知道用公共筷子,几杯老酒进肚,别说用公共筷子,就是给美女夹菜都用自己的筷子了。

  不强制地限制不文明行为,靠人的自觉形成文明举止,那一定是猴年马月了。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是三五年养成的,就像贵族需要三代的传承,文明的国民素质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与集体人格的反映。

  如今谁都可能指责我们的民族素质差、品位低。可就是少见有人在管理上下猛药。抽风似的管理,随意性的处罚,逢年过节就加大力度,平时又回到了原点,人们把文明行为视为表演,你给我搭台我就走秀,你不搭台我就随便溜达。

  所以,无论是在泰国清迈素贴山双龙寺的脚踢铜钟,还是爬上河南巩义宋陵的千年石像上,无论是在泸沽湖用越野车玩“冲浪”,还是公共场所拿着手机扯着脖子说话,这些人真的就是那么一种生活状态,他们不是有意地在叫板文明,而是习惯了随意。

  友善的提醒没用,媒体的口诛笔伐没用,短期的培训没用。要想让我们的文明素质得到迅速提升,就要学习新加坡,不妨也实行“皮鞭子沾凉水”的管理方式。即便温柔些,也要以大数额的罚款才可让不文明的行为止步。管理不文明行为一定是政府的法律行为。开展什么“文明游客”评选活动是远水难解近渴。依我看,目前还是来狠的吧,等不及了。

  中国本是礼仪之邦,是“文革”让斯文彻底扫地了,是有“大人物”不让人民“温良恭俭让”。曾经向我们学习礼仪文明的民族如今反倒给我们带上了“没素质,不文明”的帽子,这不正是自己当年埋下的种子开花了吗。我们真该少扯淡,快点改了。

国民文明与管理缺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