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链接
日 报周 报杂 志 人民网
讽刺与幽默 2014年10月03日 星期五

“少林”门票起纷争

文/茅家梁 《 讽刺与幽默 》( 2014年10月03日   第 02 版)

  财路之争
  图/李志平

  所谓“糜沸”,历来比喻世事混乱之甚,犹如稀饭之沸腾于大铁锅中。

  最近,在嵩山少林寺塔林的围栏外,几名穿着僧衣的男子拉着质问“少林寺门票70%去哪了”的横幅,向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要讨个说法。据说,这所千年古刹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恩怨,即将在法庭上做一次阶段性的了断。

  早在去年年底,少林寺就将“嵩管委”告上过法庭,称后者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0月,共拖欠寺方将近5000万元的门票款;而“嵩管会”当然也根本不是“吃素”的,有官员道:“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?”

  两家纷争,闹得不可开交,闹来闹去,都是为了“稀饭”的分配。按照经验,历史上有不少分“粥”人掌勺之后,很讲究艺术:我先给大家盛,亲朋至爱往后站!同样是一碗,稀的灌给了众人,稠的舀给了兄弟。锅底的最稠嘛,自然是留给了自己,“先人后己”。尽管有点自欺欺人,还算是有点顾忌的。而现在的有些地方,某种整体精神素质的缺陷在特殊条件下尽情暴露,好多人“一切向钱看”的毛病就像市场上出售的猪肉身上的蓝戳,怎么洗都洗不掉。

  在“老娘舅”挠头挖腮做出决断之前,按照“出家人不打诳语”的传统认识,不少人是同情、相信少林寺的说法的,然而,在已经久违了罕见的清正、纯洁之气的同时,偏偏有相当多的僧人越来越忽视日常的道德修持和反省,转而满足于世俗生活的享乐,前卫而阔气,大家满腹狐疑,也是正常的。

  宗教与权力,照“道理”讲,本来就不应该是生死冤家。宗教依附权力而发展,其兴衰存亡,制约于世俗政治,故尔,官员“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”的反诘,就十分“见外”了。

  现在有些地方的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,只落实于前半部分,只“取”不“用”,或者是多“取”少“用”,象征性地“施舍”而已,如果连向来淡定的出家人都要超出想象,叹苦经、拉横幅,要对簿公堂了,那么,问题是不是就有些不甚轻松了。以前的佛门弟子名义上戒食酒肉,却把鱼称作“水梭花”,称鸡为“钻篱菜”,这些自欺欺人,是因为不想让嘴里“淡出鸟来”,酒肉要偷着喝,偷着吃,又要求得心安理得,对释迦牟尼有个交代。这些顾忌于当今就算不得什么了。“阎王并不反对,而小鬼反不乐闻”(鲁迅《致许广平信》)。有些剃度过的“小鬼”很不愿意人家“谣传”僧人之奢靡,却又非常重视袈裟的质地。有时狙击理智的倒不是贫穷,而是富裕。

  好多老百姓感兴趣的,无非只有“少林”当家人多次呼吁寺庙免掉门票的新闻。或许这仅仅是一时的愤激之辞,但是对游客来说,无疑是恭候甚久的佳音。释永信的呼吁实际上颇具战略眼光——更多的信徒自由入寺,香火布施肯定有迅猛的飞跃。当然,再诚心的捐钱捐物,为菩萨镀金身、维修寺庙,说到底,还只是对宗教本质的布施,与慈善并无多大关系。

  据说,在我国台湾,没有一个寺庙收门票费。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大陆参观时曾表示: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,不应该收高费用。目前,群众呼声比较实惠——对像寺庙这样的宗教场所,要防止“挟佛敛财”,要減少乃至取消门票。胡乱估计,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。

老赖法院
好大的官瘾
指路牌的坎坷路
也是阴谋论
狮子大开口
当献血遇到加分
“少林”门票起纷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