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八宝山是人生的终点荣誉,“生进中南海,死入八宝山”是许多有志之士的追求。我无此追求,这不是“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”,如果我喜酸,就能吃到酸葡萄。我参加工作几十年,混了个可进八宝山的最低级别,可我并不向往那个地方。
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2014年第2期报道,1950年,北京市政府根据周恩来指示,在八宝山建起占地150亩的革命公墓。北坡顶上是“八宝山第一墓”,正门两侧是二墓区和三墓区,里面还有骨灰堂。由于进不进八宝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,导致八宝山“生意火爆”。60多年来,公墓数次扩建,不断提高门槛级别,仍一墓难求。骨灰临时存放室也已存满,大军区副职和副部级以上干部的骨灰只能“被放置在八开纸大小的玻璃格中”,我这小小师职干部的骨灰要是放进去,能占多大“玻璃格”?
假如孩子和亲戚们出钱让我进八宝山,我也不愿进,因为那里等级森严,墓地大小按级别,墓穴用地的长、宽,墓后石碑的高、宽以及墓上月台等,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。骨灰盒大小也按级别,谁一室、谁二室,谁主位、谁次位,一清二楚。我若硬挤进去,墓地肯定没有,能安放骨灰盒就不错了,而且肯定是最后面最不起眼的位置。我在生没有做“人杰”,死了又做“小鬼”,何苦呢?
初看八宝山的报道,我的直观反应是“人死如灯灭”,死后分三六九等,太庸俗太无聊!可静下心一想,慢慢地也就理解了。封建社会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,等级观念便开始萌芽,然后便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。西周的封建等级制把人分为十等,即王臣公、公臣大夫、大夫臣士等;明朝把官员分为九品,每品又有正、从之分,共十八级,一直延续到清朝。今天,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不存在了,但许多地方资源与财富的分配仍按级别高低进行,人死了也要按级别确定追悼会规模大小。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,最后进八宝山也按级别是正常的,否则就不正常了!
“人生来平等”,死了更应平等。很多伟人心明如镜,不愿进八宝山,刘少奇、邓小平的骨灰撒在大海里,周恩来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,胡耀邦的骨灰安葬在江西共青城。邓小平的理由是:“八宝山太挤了,我不往里头争。”
刘少奇、邓小平等都是国家领导人,他们要进八宝山,绝对有最好的位置,可他们不进,也一样伟大。我们这些本来就不伟大的小芝麻官,挤进八宝山也伟大不起来。
哪儿黄土不埋人?何必都进八宝山!有朝一日将见马克思时,我要写遗嘱告诉孩子,将我的骨灰埋了,在上面裁一棵树,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